國產 GPU 臨危受命,期待一步登天并不現實
8 月的最后一天,芯片圈非常不平靜。有突發消息稱,AMD 和英偉達中國區相繼接到總部通知,要對中國區客戶斷供高性能 GPU 芯片,這一舉動或將直接打擊國內高性能計算產業。國產芯片產業將如何應對?
這場芯片風云之變中," 國產 GPU" 也被推到了聚光燈下。最近一段時間,看到很多有關的 " 國產 GPU 曝光 " 的新聞,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爭議。對于性能結果,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看法,其中既有鼓勵包容,當然也不乏失望甚至貶損。
這已經是國內 GPU 行業的第 N 款產品了,細數一下,這個賽道上我們已經有景嘉微、芯動、摩爾線程、格蘭菲等同類產品了。那么,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這些國產 GPU 產品?
一步登天不現實
需要明確的是,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國產 GPU 產品大多都是這些企業的早期產品,相對于國外大廠數十年經驗打磨出來的主流產品,必然存在諸多不足之處。因此對于這些不足,我們也應以平常心待之;畢竟,能夠做出來已經是莫大的進步,好過紙上談兵。
其次,桌面系統中的 GPU 作用相當明確,就是在負責圖像的渲染和輸出的基礎上接管視頻編解碼、矩陣計算等需要浮點算力的任務。其中,圖像渲染既包含普通的桌面、2D 應用程序顯示,也包含視頻和 3D 內容;而視頻編解碼則分為普通的 1080P 級別和超清的 4K 級別,矩陣或 AI 計算也分為普通的推理應用和更高階的算法訓練。正是這些應用內容的區別定義了不同的需求,因此,在評價一款 GPU 產品和其性能時,我們不能脫離應用環境。在此,我們將桌面用戶對 GPU 的需求分為三層。
第一層,對于辦公和各類輕度應用來說,GPU 所要完成的工作無非是驅動不同分辨率的顯示器,應對桌面顯示、網頁和各類 Office 套件等。
第二層,對于中度辦公負載和輕度娛樂需求來說,GPU 則要在此前的基礎上提供高清視頻的硬件解碼、一定的 3D 渲染和計算能力。如此一來,GPU 便可在高清視頻播放、輕度游戲等應用中發揮效能,降低 CPU 負載,讓電腦能夠順利應對更多任務。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 GPU 當然也能在遠程協作、各類包含 AI 算法的智慧應用和 CAD、BIM、GIS 等生產力應用中擔當重任。
第三層則是高清 / 超高清視頻渲染、高精度 3D 建模、AI 算法訓練、3A 游戲等高階需求。在這些應用中,無論是視頻渲染還是 3D 渲染亦或是浮點計算能力,用戶對 GPU 的要求都是越高越好。
三層需求對 GPU 性能的需求依次遞增,因此在面對同一款 GPU 時,不同需求的用戶也可能產生不同的評價。而就剛剛站上產業起跑線的國產 GPU 而言,其目標用戶大多都是前兩類。并且,相對于外國的同類產品,國產 GPU 還要在與其他國產平臺、國產操作系統適配方面下更多功夫。因此,在評價國產 GPU 的好壞優劣時,yourbabyaccessories.com,我們的關注點應該在特定應用環境下的性能和體驗。同時,如何做好驅動更新、環境和應用適配、本土化服務等工作也相當重要。
而對于第三層需求而言,坦率地講,目前的國產 GPU 還無法滿足,這也正是國內 GPU 企業始終在努力的目標。
" 國產 " 二字成色幾何?
伴隨國內產業升級步伐的加快,中國企業特別是科技企業已開始在越來越多的產業中嶄露頭角。而在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面前,很多普通人開始更加認真的看待國貨,希望了解 " 國產 " 二字背后的含金量究竟有幾成。
回到 GPU 領域,有些聲音在質疑:國產 GPU 當中使用的技術不全是自主研發。但回過頭來看,國產 GPU 真的要從每行代碼、每個晶體管做起,用 " 重新發明輪子 " 的方法來博一個 " 純國產、純自研 " 的噱頭嗎?
作為一個有著數十年發展歷程且相當成熟的細分行業,很多基礎問題已經有了定式和最優解,并且形成了可供授權的眾多專利 IP;繞開這些已有 IP,既不現實也不劃算;例如怎樣用更高的壓縮比實現顯存中的紋理壓縮,GPU 怎樣使用 PCI-E 總線與 CPU 通信,甚至 3D 圖像的光柵化和 2D 顯示都有非常成熟的專利產品可供選擇。
目前仍處于初創階段的國內 GPU 企業需要快速推出市場化的 GPU 產品,但面臨的更大難題在于推出可靠的 GPU 產品,背景是芯片設計、底層驅動開發等關鍵領域人才匱乏、團隊缺少磨礪。另一方面,國產 GPU 還有一項無法回避的任務,那就是對數量眾多的國產處理器平臺和 OS 平臺的支持,這些軟硬件平臺不僅數量眾多且相互之間的底層差異極大,國產 GPU 團隊要花費大量精力在對這些平臺的支持上。